索引号: SL135011/2018-17172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 发布机构: 双滦区教育和体育局
成文日期: 2018-05-09 文件编号: 有  效  性: 有效
双滦区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8-05-0915时00分 浏览次数:

为进一步促进教育体制改革,明确我区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快推进教育强区进程,根据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双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全区教育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为2011—2015。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十一五”教育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把教育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认真落实“以区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全区教育事业得以快速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最好成绩。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区教育总投入6.5亿元,其中用于改善办学条件1.3亿元,新建改建校舍73195平方米,改善了办学条件,优化了教育环境。教学设备投资达2634万元,提高了学校的整体教学装备水平,全区所有中小学装备全部达到省配备标准(后划归的西地乡学校除外)。在全市率先完成学区整合,基本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学前教育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坚持发展、规范、提高并重的指导方针,努力办好公办幼儿园,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初步形成了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我区公办和企业办幼儿园达到规范化幼儿园标准,民办幼儿园迅速成长。全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85%以上。
——义务教育水平得到巩固提高。通过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满足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需求。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保持100%,初中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小学全面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在全市率先取消统考统测。初中开展新课程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各学科合格率达到80%以上。“十一五”末期,18所小学达到标准化小学办学标准,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中考成绩逐年提高,社会满意度不断提升。
——高中教育“瘦身提质”。“十一五”时期,高中实施“瘦身提质”工程,把工作重点放在抓学校的常规管理和教学质量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5%以上,高中在校生控制在3600人以下。实验中学在特色化发展上取得新成绩。我区成为河北省第一个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的县区。
——职业教育发展充满活力。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实训基地及骨干特色专业建设不断加强,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已被确定为承德市唯一实训基地,并进入省建筑实训基地项目库。职教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全日制在校生达到1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教师校长队伍素质显著提高。“十一五”时期,我区名优教师不断增多,共有163人参加了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培养市级以上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和教学标兵共113人。岗位学历达标率逐年提高,小学教师专科率由2006年的72.6%提高到85.6%,初中教师本科率由2006年的82.7%提高到88.8%,高中教师研究生2 人。
(二)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一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确立了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教育事业的发展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二是中共双滦区委、区政府提出:“再次创业,打造新型工业与文化产业高度融合的现代化主城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要跟上经济发展步伐,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三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在学前教育水平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的提升等方面,人民群众的期望会越来越高,要求也将更加多样化,这将成为“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十二五”期间,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地位将更加突出,需要我们认清形势,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加快发展步伐,使全区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努力实现“十二五”又好又快发展。
二、“十二五”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立足我区区情,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打造新型工业与文化产业高度融合的现代化主城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把我区建设成为教育强区。
(二)工作思路
提高教育普及水平,扩大教育公平覆盖面,丰富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健全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为2020年前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提高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学前三年教育水平,基本普及农村学前三年教育;义务教育发展达到基本均衡,适龄儿童全部接受优质义务教育;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
促进教育公平。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中小学入网率达到100%;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扩大家庭困难学生资助面,确保残疾学生受教育权利。
丰富优质教育资源。整体提升教育质量,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健全教育体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普及学前教育,提高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普及高水平的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打造一批名牌学校,培养一批特优名师,使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入全市先进行列。到“十二五”末期,把双滦建设成为教育特色品牌基地,建成适应双滦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双滦特色的现代化教育示范区。
1、教育投入目标
2011在西地下湾新区新建1所建筑面积9423平方米的4轨制寄宿制小学、1所建筑面积1773平方米的2轨制幼儿园,投入资金2542万元;扩建双塔山镇中心小学,将其建成4轨制,新建3980平方米教学楼,投入资金740万元;在大庙中心小学院内建设建筑面积3185平方米综合楼,投入资金640万元;在滦河新区新建1所3轨制公办幼儿园,建筑面积3182平方米,投入资金706.4万元;在锦绣城小区建1所建筑面积11624平方米的6轨制小学,由开发商负责建设。
2012,按照省重点校的标准,迁址新建职教中心,校园占地80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投入资金4200万元;将三中操场改建为14910平方米的标准400米塑胶跑道运动场,投入资金450万元;改建2轨制陈栅子中心幼儿园,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投入资金70万元;在锦绣城小区新建2所3轨制幼儿园,总建筑面积4962平方米,由开发商投资建设
2013,在下店子附近新建1所8轨制小学,建筑面积15552平方米,投入资金2333万元;在陈栅子中心小学新建4937平方米综合楼,投入资金590万元;在泰丰时代城小区新建1所2轨制幼儿园,建筑面积1773平方米,投入资金404.6万元;在大庙新建1所2轨制幼儿园,建筑面积1773平方米,投入资金404.6万元;新建2轨制御龙山庄小区幼儿园,建筑面积1773 平方米,投入资金404.6万元;在元宝山回迁楼新建1所2轨制幼儿园,建筑面积1773 平方米,投入资金404.6万元
2014新建四中综合实验楼,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投入资金550万元;新建双滦区第三小学,结合输送机整体开发择地建设1所4轨制完全小学,建筑面积8645平方米,投入资金1297万元。
2015完成四中上档升类,建塑胶操场、运动场,投入资金600万元;将偏桥子中心小学改建为2轨制小学,再建一栋1000平方米教学楼,投入资金150万元;建滦河民族小学塑胶操场,投入资金300万元;建双塔山镇中心小学塑胶操场,投入资金300万元。
以上23个项目总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7亿元左右。
2、教育质量发展目标
——学前教育 加大政府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不断提高入规范园率,到2015年,全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5%以上,公办园全部达到省、市规定的标准化幼儿园标准,创建省级示范园2所,市级城市示范园3所,市级标准化农村幼儿园4所,市级标准化民办幼儿园4所以上。
——义务教育 继续巩固和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通过进一步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施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真正实现城乡教育零距离,保障学生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消除择校现象,最大限度地满足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需求,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保持100%,初中年辍学率控制在0.5%以下。到2015年,力争所有学校达到省级标准化学校办学标准,打造1—2所在全省有影响的品牌学校。中考各项指标位居全市前列。
——高中教育巩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果,稳定控制职普招生比例,到2015年高中段毛入学率达到90%,本区学生在实验中学就读率达到70%,全区高中在校生控制在3000人。实验中学在控制规模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十二五”末期实验中学高考成绩在全市示范性高中位居中上游水平。
——职业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迁址新建双滦区职教中心,“十二五”末期将职教中心建成国家级重点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在校生达到2000人、短训1000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加强特色骨干专业建设,加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办学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的办学路子,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强区目标,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积极创设特色专业,使培养的人才更加贴近市场的需求。区内新增劳动力全部接受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绿色证书持有者达到5000人以上。
——民办教育鼓励社会力量进入非义务教育领域,积极发展民办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承办与本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各类培训机构。支持腾飞中专升格为职业大专。
三、“十二五”期间主要工作任务
(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爱国家、爱民族,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不断创新德育形式,积极丰富德育内容。实施“书香校园建设”工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抓好教风、学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小公民道德教育、“生命、生存、生活”教育。
2、注重能力,增强素质
全面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设立教学改革试验示范校,建立基础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估监测体系,探索和建立课堂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学校考试考核等新机制,深入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优化知识结构,发展学生兴趣特长,教育学生学会知识和掌握技能。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会生存和生活,学会做人与做事。学前教育要注意保护幼儿好奇心,培养幼儿好习惯。义务教育阶段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高中阶段教育要从满足学生个性潜质开发需要出发,增加课程的选择性。
3综合提高,全面发展
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健康和艺术、国防教育工作。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倡合理膳食,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农村学生营养水平。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并做好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加强学生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养成良好心理素质。
4、规范办学行为,减轻课业负担
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规范办学行为,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师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检测次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加快普及学前教育,提高学前教育整体水平
继续巩固提高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强化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把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
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严格执行幼儿园建园审批标准。开展幼儿园分类评估。办好一批公办示范性幼儿园。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建设以公办教师为主体的幼儿教师队伍。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解决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
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将农村学前教育纳入农村公共事业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和村级幼儿园改造工程,充分利用学校布局调整后闲置的资源发展学前教育,在农村形成以中心幼儿园为龙头示范、小学辐射幼儿园为骨干的农村学前教育新格局。2013年前,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所公办标准化中心幼儿园,人口数量较大的行政村应建设相对独立的幼儿园(班)。
(三)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1、进一步实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程
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小学布局调整为基础,以寄宿制学校建设为重点,继续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整合教育资源,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到2013年,义务教育基本达到均衡。
2示范、特色学校带动工程
抓住布局调整、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利时机,加强示范校、特色校建设,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创建1—2所在全省有影响的品牌学校,5所在全市有名气的特色学校。通过品牌带动,推进全区各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学校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3、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装备现代化工程
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装备现代化投入,建成并不断完善覆盖全区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完成城域网建设,搭建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以及学校内部的高速信息平台。强力推进基础教育教学装备标准化建设,普及中小学探究实验室、虚拟实验室,对图书馆(室)、功能教室进行升级改造。加快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和先进教学手段的普及和应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四)巩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果,促进高中多样化发展
1、巩固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果
稳定控制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继续实施实验中学高中瘦身提质工程,在控制规模,充实高中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加强对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考评与评估,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引导学校加强管理、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打造特色品牌。到2015年,大幅度提高实验中学教育教学质量,高考二本以上上线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逐步将实验中学做精、做强,使其不但成为市内的名校,还要成为重点大学输送生源的基地。
(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1、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加强特色骨干专业建设,加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执行15%教师控编运行政策。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实现学生上岗的零距离。最终使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2、努力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落实职业教育各项支持政策,足额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配套资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需求,改革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推行“工学结合”、开展技能竞赛、实行“双证书”(毕业证、技能等级证)制度等途径,加强实践技能培养,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合双滦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落实就业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推行面向行业、企业的定单培养、定向培养模式。拓展职业教育培训功能,延伸职业教育服务范围。拓宽专业对口升学渠道,构建学生终身发展“立交桥”,为学生继续教育和高质量就业创设平台,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六)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1、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工程
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基础教育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决定》文件精神,按照“指导有力、教学有方”的要求,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强化“质量立校”意识,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平台,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深化管理体制和教学改革,破解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全面提升我区中小学办学水平,实现我区基础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2、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为战略主题,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任务,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学校常规工作的管理,校长要深入教学第一线、管理教学、指导教学,做学校管理的内行。教研人员每周应有一半时间深入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指导学校教学管理工作。
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考核、奖励机制。继续推进中小学管理规范校、特色校、品牌校建设,引导学校走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个性发展之路。各校要有独特的教育理念,要立足本校实际,发挥自己的潜在优势,强化和突出自己独特、稳定的办学风格,选择一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途径。
(七)加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整体水平
实施名校长培养计划,实行专家治校,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实施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建立直属校、农村校骨干教师梯队,提高骨干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继续实施名师工程,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作用,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完善教师定期交流、支教制度,推动区域内校际办学水平的均衡发展。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重点加强对幼儿教师、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特别是加强对音体美、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全员培训三年一轮,到“十二五”末完成两轮。通过业务培训、骨干培训、对口帮扶、名师带徒弟等方式,促进全区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四、教育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经费投入,提供财力保障
——把教育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落实“三个增长”——到2012年,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达到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不低于区财政总支出的22%,并保证以后逐年有所增长。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建立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出资和捐资教育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
(二)推进体制改革,增强学校发展活力
——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严格实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凡未取得教师资格证书者一律不得进入教师队伍。对已取得教师资格的教师,实行培训后的资格再认定。深化学校内部分配体制改革,实行绩效工资,改革现有津贴发放办法,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将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直接挂钩,建立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农村教师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功能和导向作用,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校的生机与活力。
——进一步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完善学校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宏观调控下的自主用人制度,进一步落实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扩大、完善校长办学的自主权。按省定比例进行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设置,实行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聘用。积极探索教职工竞争上岗、公开招聘、解聘辞聘等方面的改革,促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良性循环。完善城镇小学教师到农村校支教制度。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支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倡导教师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拓宽名师人才来源渠道,全力打造骨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名师示范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对特级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等进行跟踪管理。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分层培养、整体推进”的方针,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建立完善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制。实施新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课程改革培训、提高学历层次培训、信息技术全员培训等一系列培训计划,培养和造就一支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努力解决农村教师上下班交通及就餐等生活问题,让优秀教师能够下得去、留得住。完善政府对优秀教师表彰奖励机制,关心教师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努力提升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幸福指数,消除职业倦怠现象。
(四)加大教学科研的力度,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
树立以课题研究引领教育教学研究、服务教学改革的意识。充分发挥课题研究辅助决策和指导实践的作用,研究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特别是现实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以课题研究为手段突破教育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倡导教育科研重心下移,把课题做在课堂上,以构建乐学、高效、特色课堂为中心,鼓励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教学策略,形成具有我区特色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或教学经验,
(五)加强教育督导,推进各类教育健康发展
健全和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加大控辍保学工作力度,使国家对教育的各项相关法律法规得以进一步落实。建立对学校办学督导评价体系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行。建立完善中小学校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开展对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督导检查。执行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
(六)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维护系统和谐稳定
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健全完善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工作体系,加强安全稳定长效机制建设,落实校园安全管理责任制,强化安保措施,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加强学校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级安全管理队伍建设,按照规定配齐安全管理人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安全观,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技能训练和应急演练,增强广大师生的安全防护能力。综治、公安、交通、文化、城管、卫生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依法抓好校园周边环境及治安综合治理,保障师生安全,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七)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具有教育系统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教职工思想纪律教育和工作作风教育,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行业形象,不断提高育人水平,更好地服务学生、家长和社会。


分享到微信X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